机构职能
【机构设置】 江西工程学院就业处简介
发布时间:2021-09-01 10:00 浏览次数:1181
分享到:

江西工程学院就业处简介

江西工程学院就业处是在学校董事会、党委、行政的领导下,专门负责就业与职业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下设就业信息科、校友联络办公室、就业指导教研室等二级机构,人员编制5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把就业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以毕业生就好业的愿望作为做好就业工作的目标,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思路,探索出具有江工特色的六个“率先”,就业工作的内涵得以极大地拓展,服务得以极大地强化。学校多次获得江西省就业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一、率先探索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学校以市场需求和就业安置为导向,提出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新育人才”和“办学形式多样性,专业设置职业性,教学内容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性”的“四对准”和“四性”的教育理念,实施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三融合”,构建了行业企业驱动、实验实训联动、校内校外互动“三动”训练体系,率先实现了具有江工特色的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全新机制。

二、率先建立了“招得来、稳得住、送得出”良性循环的运作方式

学校高举平民大学的旗帜,坚持阳光招生、诚信招生,实现了“招得来”,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狠抓教学质量,实现了“稳得住”,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毕业生能就业,争取就好业,支持去创业,使家长、学生的教育投资得到丰厚回报,实现了“送得出”,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而实现了“招得来、稳得住、送得出”三个环节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率先推荐毕业生到深圳特区就业,在深圳特区设立办事处。

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急需大量电子技术人才。学校在第一时间抢占了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源源不断地为沿海开放地区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又率先在深圳特区设立了办事处,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学校与市场的距离,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新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毕业生留赣、留余比例稳步提高,强化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率先建立毕业生流动党支部

我校党委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建立了深圳、东莞、泛长三角3个异地直属流动党支部,选择了在“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工作上有成效”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担任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强化了毕业生凝聚力。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五、率先通过职业教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在招生工作上,学校一向坚持“四个面向”的方针,即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山区,面向教育薄弱地区,面向城市平民群体。通过学校提供的教育机会,18余万名农村子女成长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到了“教育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人民日报》报道了学校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办学成就。

六、率先实施“四全”就业工作模式

是全过程指导就业,就是指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学院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对准岗位学好专业和技能,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前心理训练和技能准备等。二是全方位推荐就业,就是指面向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服务于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是全天候安置就业,就是指根据用人单位的季节性需求,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班级,时间错开,把学院办成“人才超市”。四是全员服务就业,就是指人人关注就业,人人参与就业推荐工作。学校与5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2020年学校积极开展线上招聘工作,分类别、分场次、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共计2场,参会单位达到430家,提供职位数1456个,提供岗位21456个。今年举办百家企业校园招聘会,来校招聘企业50%以上为上市公司,华为、百度等知名企业均到校物色人才。

学校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技能型应用性人才,造就了数十位创业有成的亿万富翁及一大批拥有千万元资产的企业家,涌现了孙清焕、李国平、蓝国贤等8位产业巨头。据不完全统计,有5万余名毕业生创业,创办的公司有30余家上市。其中校友、木林森光电公司董事长孙清焕多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晋升2017年江西首富;校友、鸿利光电公司董事长李国平跻身江西2017财富榜20强,202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民办高校唯一获得此奖的校友;校友万亚勇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学校成为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双百强”大学。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学校董事会、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就业处全体工作人员始终牢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造新时期教育领域的“新余现象,江工效应”而努力奋斗!

 


附件0个